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当代视角下鲁迅硬译的意义(2)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15: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语言层面:采用“硬译”,能了解西方语言形式和文化,同时又能介绍给中国大众,翻译了书本后大众去阅读,是传播的最好方式。同时因为中国当

(1)语言层面:采用“硬译”,能了解西方语言形式和文化,同时又能介绍给中国大众,翻译了书本后大众去阅读,是传播的最好方式。同时因为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的翻译有利于中国构建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从而促进新文化的发展,进而培养新民智。这样做也能让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使中国逐渐摆脱封建传统,摆脱当时的文学体系,构建全新的语言体系和现代社会。

(2)文化层面:鲁迅提倡“硬译”,提倡保持译文的“洋味”,就是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和异域情调。“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留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他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5]”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鲁迅的良苦用心,保留原作的陌生感自然不如异化的译本读的通顺易于理解,但是这样的译本可以给读者带来新的语言文化,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3)尊重原作层面:鲁迅提出“与其顺而不信,不如信而不顺”,充分体现了尊重原作者,并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而“硬译”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原文,保留原作风采,更好地充实本国文化。虽说鲁迅很多译文需要读者思考后才能明白一二,但这其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内容不仅尊重了原文,又把原文的异域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原作的风格,更近距离接触了原作者。

四、当代视角下“硬译”的意义

尽管很多人批评鲁迅的译文不通顺,不达意,没有延承传统的翻译方法,但是深入思考和观察,就会发现鲁迅宁可让读者看到不通顺的译文,宁愿受到大家的批评和贬低,也在坚持“信”的原则。从历史角度来看,鲁迅所崇昌的“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中蕴藏着鲁迅对国家的深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用意。

当代中国确实有着很多优美通顺符合大众审美的翻译作品,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追求“达”和“雅”,而将“信”忘却,那这些翻译作品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如今我们更需要有人能够不怕艰辛地研究晦涩难懂的深刻文章,要作出足够忠实的译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吸收。如果我们的所有翻译都只是通顺具有美感,而内容却与原文相差巨大,这样的翻译还有意义吗?我们不否定在翻译过程中确实会丢失一部分东西,但是鲁迅本人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所有精神和底蕴,这才是鲁迅提出的“硬译”的本质。而且,鲁迅也从没觉得“硬译”情况下的所有内容都是可取的,但这其中必定有值得学习和可取的内容,剩下的糟粕内容,舍弃就好了,他从来没觉得自己的译本会永垂不朽,只是做一个填补“空白”的过渡就好。这种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和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在看来,当时鲁迅的想法已经远超于同时代,走在时代的前列。

[1]李琳.浅谈鲁迅的直译与硬译[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3):70~72.

[2]鲁迅.鲁迅文集 第十一卷 二心集[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郑秋燕.鲁迅“直译”策略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2):61~62.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qikandaodu/2021/0707/1440.html



上一篇:审美现代性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初探
下一篇:家庭智能升降马桶的包容性设计分析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