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家庭教育的真相: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07 10: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你足够理性,就会慢慢(不得不)接受这三个事实—— 1.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形势发生变化:以前,是孩子离不开你;现在,是你离不开孩子。 2. 小时候,拥有“分离焦虑”(心

如果你足够理性,就会慢慢(不得不)接受这三个事实——

1.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形势发生变化:以前,是孩子离不开你;现在,是你离不开孩子。

2. 小时候,拥有“分离焦虑”(心理学名词,即父母离开之后,孩子出现的焦虑情绪)的是孩子;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是父母。

3. 从成长的角度而言,分离对孩子更有利。


接受这三个事实,并不容易;更多的时候,父母会努力自欺欺人,拒绝面对现实。

很多问题,就在父母“拒绝面对现实”的过程中,逐步发生。

生命真的很像一种轮回:

那些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的父母,年老之后,更离不开子女,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正如当年自己的孩子。


这类父母有一种美好的憧憬,认为自己有能力为孩子布置好一切。

且不说这个目标是否切实,你是否足够长寿、强壮而且有能力,单从孩子的发展来讲,就有悖常理。树总是越长越高,不可能蜷曲在瓶子里。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这样批评某些家长:

“有些家长欲罢不能,‘陪着孩子'已经成了本能……他们难以同孩子分离,而分离其实对孩子更有利。”


家长甚至不相信孩子会变成“成年人”,而他们永远的借口就是:父母在,你就是孩子。

是的,有家,有父母,你永远就是个孩子。很多时候,这种心态,很能感染人,也很能打动人。

可一旦它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就让人狼狈不堪,因为别的孩子在长大,你的孩子却在萎缩。

“父母离不开孩子”带来的问题之一,叫做“过度养育”。


过度养育的后果,是孩子无法独立成长,丧失自信,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在学校遇到冲突,被人欺负,表面看,这是坏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孩子遇到了一个应对冲突、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对他是很好的锻炼。

在学校中有了类似经历,到了社会上再发生此类问题,手足无措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过度养育”的家长,往往选择“横刀立马”,替孩子出头。


孩子的自尊由此受到打击。父母的行为,明白无误地告诉同学们:你能力不行,什么事都摆不平,只能靠父母出头。

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他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形成对父母的严重依赖心理,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主,什么事情都要让父母帮助决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一个是形成叛逆心理,虽然知道“你是为我好”,却偏偏和父母对着干。


心理学家玛德琳·莱文说过一句话,值得反思:

“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结果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水平下降。”

试着“离开”你的孩子吧,如果你真的为了他好。


#家庭教育#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zonghexinwen/2021/0607/1354.html



上一篇:蒲城县第十(尧柏)小学开展第五次家庭教育大
下一篇:颜丙峰: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成功的“老娘土”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