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论中国古代家的基本释义形态与功能(5)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教化之家,是人的认知之所。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发达,凸显了家族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家族教育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方

作为教化之家,是人的认知之所。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发达,凸显了家族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家族教育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体获得生存技能、生活知识、社会规范、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自觉主动地将生存经验、生活知识传授给子孙,以使其安身立业。古代家族往往依据社会要求并结合家族特色制定族规、族训,定期在祠堂等固定场所宣讲唱诵,如《郑氏规范》记载,每逢家中祭祀、祭祖、日常聚会时,均有擎鼓数声与唱诵家规族约的仪式活动。《陆氏义门》则规定在晨起与食后会茶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吟唱家规族范,以使族人认知和接受社会规范,在家族中逐渐完成社会化。古代有些家族还设有义学、义塾,为本族子弟提供学习场所。义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更多的族人有接受教育的渠道,增加了本族贫寒子弟接受教育的机会。生活于家庭与家族的个体,基本能够获得走向社会所需的生活经验、社会规范、文化知识,家对个体而言,是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所,是为认知之家。

作为精神之家,是人的立命之所。家对古人而言,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住所、接受教化的场所,还是人立命之所,赋予人存在的意义。古代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父母之身体发肤,亦受之于其父母,这样在父系传承的生命链条中,个体既传承着祖先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也为后世子孙延续着。个体的生命作为祖先生命的延续,这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人生命的固定的缘由。作为延续父祖生命的个体,立命在于通过修建宗祠、撰修族谱、祭祀祖先等活动以示尊祖敬宗、慎终追远之意,通过承继宗祧、教训子孙等活动表达延续祖先生命、光宗耀祖之意。作为延续父祖生命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立命在于以知孝、行孝为基础,在视听言动、进退洒扫方面修养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而孝的对象即为在世的五服之内的父祖长辈,在修身的基础上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家的解释就规定着人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人存在的意义。

综上所述,家不仅是个体生存发展的第一场所和终身场所,还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逐渐产生了家,自家产生之际便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当前的家庭结构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人际关系日趋简单,家庭规模日渐缩小,家庭人际关系则更加民主和平等。家庭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经济生产功能收缩,家庭抚育子女、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一部分功能移向社会,为社会所代替。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和个体成长发展的第一场所的基本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24]可以说,只要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依然存在,只要家庭依然存在,只要长辈与晚辈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家庭和家庭文明建设就有存在的天然基础和现实意义。

[1] 费孝通著,刘豪兴编.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9.

[2]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8:63.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315.

[4]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907.

[5]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 周伯琦.六书正讹:第2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3.

[7]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8] 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8.

[9] 戴侗.六书故[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611.

[10]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8.

[1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2]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385.

[1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12:279.

[14]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5]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97.

[16] 洪元植.“家”的发见与儒学中“家”的特殊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qikandaodu/2021/0508/1202.html



上一篇: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下一篇:近二十年继承语学习相关研究综述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